貨幣化是每個社區都在做的事情,但是Facebook 不一樣,不僅僅隱含著對于主權貨幣替代的野心,也是可能導致全球貨幣流通重構。可以說一群互聯網人再一次在世界邊緣再次引領了世界潮流。
自脫離紙幣形態成為電子信號,貨幣自由流動就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,也注定要融入互聯網。
昨天有消息稱,Facebook加速了這一過程,它將獲得愛爾蘭監管機構的批準,允許該公司發行代表該公司債權的存儲貨幣價值單位,能夠在全歐洲流通。憑借積累的交易和長期的信任,Facebook會不會成為新的世界銀行,就像當年分號遍及全球的花旗銀行?
當然,愿景是美好的,拋開技術層面和發展道路的細節,我們必須看到以下幾點趨勢,并做好應對。
信任代理的規模化遷移
工業時代的核心邏輯是延伸價值鏈,圍繞產業不斷的衍生新的分工,信息不對稱(大組織的信用)和渠道 (大組織的流通) 是工業社會時代重要的特征和價值支柱。
銀行恰恰就是大組織信用和渠道的完美結合體,在那個時代融通天下,分號遍及海內外;如今,互聯網的邏輯是縮短價值鏈,接入互聯網,一切變的簡單。
今天去問用戶一個的問題:誰才是你值得信任的人?是經過千百萬人驗證的個體或者服務,還是因為信息不對稱和規模,讓你覺得似乎可以相信,也許不會欺騙你的大組織?90后與50后一定會給出完全不同的回答。
信任是金融業務的最重要的基石,而這恰恰就在Facebook所掌握的數據里,而不是銀行手里。大組織的優勢在年輕一代心中被逐步消解,它們甚至可能會成為這個時代的最后的恐龍。
貨幣民主化過程啟動
Web 2.0 讓個人擁有了信息的民主化,信息的發布渠道不斷下沉,促成了今天的自媒體的春天。作為附加的信任和價值的貨幣,也是信息的一種,在技術條件允許時,脫媒是重要的方向。
最引人注目的是比特幣,率先挑起貨幣民主化的大旗, 比特幣最大的缺點是沒有足夠的交易量和牢固的發行網絡,整個貨幣流通和創造是分散的無序的,僅僅在Geek 和炒家群體流通。而且,比特幣一上來就要顛覆主權貨幣,缺乏與實體經濟的合適的過渡和對接。
可見的未來,被主權國家團滅可能是很正常的結局。
但是,Facebook 不一樣,在整個世界的邊緣,Facebook 選擇了歐洲的一角,通過債權形式獲得流通,有用戶,有信任基礎,也有發行網絡。由于Facebook 覆蓋127 個國家日活躍用戶超過6億,各種邊緣國家的陸續“接入”,Facebook 就會慢慢成為局部地區的結算銀行,甚至成為超級央行。
這樣的情況今天是不可想象的,就像早期沒有任何盈利能力的淘寶網一樣,任何角度看都像一個騙子的故事。如果,隨著Facebook 與實體對接更為普及,Facebook 上匯款結算更為便宜快速,消費者還有理由說不嗎?
互聯網與金融的對接,其實將傳統銀行業逼到了一角,只有銀行業用今天互聯網的效率和費率來運作,才能在新一輪的淘汰賽中繼續存在。
主權與創新的對立
Facebook 是幸運的, 其全球化的布局和愛爾蘭的創新,為其突破主權貨幣奠定了重要的第一步。 這樣的創新出現在愛爾蘭,不僅僅因為其位于世界的邊緣,更因為創新的國家戰略。
從1990年代中期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,愛爾蘭經濟在十多年間持續高速增長,綽號“凱爾特虎”,《福布斯》公布的2013年全球最適宜經商的國家和地區排行榜,愛爾蘭排名第一,新西蘭和香港分別排在第二、三位。
早在1980年,蘋果就創造了“雙層愛爾蘭夾荷蘭三明治”(Double Irish with Dutch sandwich )的避稅架構,通過愛爾蘭為自己剩下了數百億美元的稅負。今天作為美國科技巨頭的歐洲總部基地,愛爾蘭已經成為了科技創新領域的瑞士,聚集了大量的企業總部,資金和人才。
這一輪互聯網與金融的結合,阻力不是技術,而是既有的組織和利益格局,其最重要的成果,可能都會來自于邊緣的各種“法外之地”。